400-086-0616
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。全年视角下,货币政策进一步
支持实体经济仍有必要
随着疫情影响基本消退,2023年春节之后,中国的经济活动开始恢复。而经济状况的恢复形势,与今年货币政策的走向和节奏息息相关。以2023年开年PMI数据和春节出行情况看,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后,中国线下活动“重启”势头尚可,意味着短期内央行降准、降息(MLF政策利率)的必要性趋弱。
但也应注意到,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,全年视角下,货币政策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仍有必要。首先,消费复苏斜率的不确定性。春节消费的恢复力度并非“一片火热”,更像是“温而不暖”。除疫情限制外,居民消费还受到实际偿债压力偏大、对经济和就业的预期偏弱、汽车消费透支等因素影响。其次,商品房销售尚无起色。春节期间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大幅收缩,克而瑞统计的1月百强房企销售情况也不容乐观,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。另外,外需仍面临回落压力。2008年以来的出口增速下行期间,国内流动性易松难紧,货币政策往往加码刺激内需,对冲外需下行压力。
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“总量要够,结构要准”的要求,预计2023年央行有望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。而要畅通“宽信用”梗阻,或需结构性工具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央行可能从优化对结构性工具的配套支持、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(比如推出“货币政策再贷款+财政贴息”组合工具、疏通基建配套融资的市场化渠道)入手。
从总量上看,为补充流动性缺口,2023年中国仍有较大概率降准。从货币供给的角度出发,补充流动性缺口存在投放基础货币和提升货币乘数(可通过降准实现)两个途径。2022年央行大规模上缴利润,基础货币投放在补充流动性缺口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。考虑到央行继续大规模上缴利润的空间有限,再贷款再贴现扩张需要一个过程,且外需走弱下外汇占款有回落压力,要保持大致平稳的M2增长,预计2023年存款准备金率或有0.5~1个百分点的下调空间。降准在年中流动性紧张节点、四季度MLF到期高峰期出现的可能性更大。
此外,预计2023年央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,将首先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、巩固银行让利成效入手,继而推动LPR和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,最后驱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。调整MLF利率并非“必选项”,更趋“相机抉择”。降息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手段。2022年,央行累计调降1年期MLF利率20bp,至2.75%,扣除通货膨胀率后,中长期实际利率的下调空间已然缩窄。
不过,在中国经济在回归常态化的过程中,还可能遭遇新冠疫情形势反复、房地产纾困政策效果不及预期、局部金融风险暴露、国际地缘局势突变等超预期事件冲击,届时MLF政策利率或有望适度调降。我预计,2023年二季度美联储有望停止加息、国内通胀读数相对较弱,货币政策面临的两大掣肘将同步走弱;如若国内第二波疫情确在3~6个月内出现,且对中国经济造成超预期冲击,二季度将成为MLF政策利率调降的窗口期。
当前无论是人民币汇率,还是发达经济体央行的紧货币节奏,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约束均已减弱,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,央行可能更关心核心CPI超预期的可能性。2011年以来,历次降准降息操作都发生在核心CPI同比向下或平稳运行(绝对水平通常在2%以下)的背景下。
2023年国内物价,预计将继续平稳运行,中性情形下全年CPI同比增速约为1.7%。自上而下视角看,因近年来中国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、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恢复需要时间,预计疫后消费恢复高度有限,出现需求拉动型CPI通胀的概率较低;社融增速已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震荡回升,但其斜率偏弱,对核心CPI的向上牵引力不强。自下而上视角看,各类保供稳价政策取得积极成效,2022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开始持续上升,中国主粮库存和自给率都远超国际警戒线,2023年猪肉和粮食的涨价风险可控。2023年房地产市场复苏斜率可能不高,房租对核心CPI拖累或将持续。
我认为,中国核心通胀整体风险可控:一则,近年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、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恢复需要时间,如无大规模刺激政策,疫后消费内生恢复的高度或有限。二则,中国经济尚处潜在增速以下,劳动力整体供大于需、主动退出就业市场的意愿不强,疫后劳动力市场修复能力可能更强。三则,房地产市场复苏或较缓慢,有助于房租等服务价格的稳定。但在极端情形下,若国内大规模消费刺激政策出台、疫情反复对劳动力供给的冲击偏强、主要城市房价和房租较快反弹,或者海外通胀风险再升温,核心CPI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较快上行,四季度突破2%的“警戒线”。